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建思政 -> 思政建设 -> 正文

校长王金胜在第一届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研究生教育1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2023-02-25  来源:   点击量:

校长王金胜在第一届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研究生教育1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砥砺前行结硕果  奋楫扬帆新征程

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在第一届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暨研究生教育10周年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金胜
(2023年2月25日)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疫”去春回、万物复苏,我们迎来了崭新的2023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也是我校历史上继首次迎来第一批研究生,研究生教育砥砺奋进、筑梦前行的十周年。今天,我们隆重集会,在全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下,总结我校研究生教育十年来的奋斗历程和经验成果,明确我校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加快提升我校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高质量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围绕今天会议的主题,我从三个方面讲我校研究生教育工作:


一、总结回顾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集中体现,研究生是强校之基、科研之基、人才之基,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必将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我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工作主线,以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办学层次提升为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抓手,以导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更新理念、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形成了“重实践、重质量、重水平”的鲜明特色,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输送了一批紧缺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持续呈现良好、快速的发展态势。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择需、择优、择急、择重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开展在一定时期内招收培养限定学科范围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即“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以下简称“特需项目”)。2012年,我校获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需项目”,成为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并于2013年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立项以来,我校紧紧围绕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以满足国家特别是山西省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为指导思想,统一认识、制定方案、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扎实推进了试点工作。2014年顺利通过“特需项目”中期验收,2018年高水平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特需项目”终期验收。202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临床医学、护理和药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2022年7月,学校又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查,临床医学、护理与药学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2023年起开展招生和培养工作,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的新提升,实现了几代人的执念坚守奋斗的申硕梦,正式开启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一)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魂育人体现长医精神

十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1.思政教育实效显著增强。学校聚焦主责主业,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办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中,注重用“长医精神”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格塑造,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把我校研究生打造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十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党政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下,围绕研究生培养特点,构建了“学校—基地—导师”思政工作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彰显长医鲜明、具体、独特的精神特征的优秀学子,为区域社会培养输送的346名研究生中,相当一部分成为了区域乃至全国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骨干,受到社会及行业认可和好评。

2.党建引领提升育人成效。学校强化研究生基层党建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育人成效。我校研究生党总支第三党支部获批“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支部”,以点带面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打造“研途有光”志愿者服务队党建品牌,引导医学研究生树立志愿服务理念,发挥专业特长,强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志愿者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持续奋战在抗疫一线;主动承担由学校组织开展的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参加新冠疫情封校期间校医室任务、核酸采集任务,党员下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党建带团建,把党建、团建与学生会建设、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成立了研究生学生会,深化青年思想引领,为青年成长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广大研究生活跃在学校各类活动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展现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3.以文化人打造优良学风。扎实开展研究生意识形态工作,强化对有关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和领导权。充分利用“长医研究生”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研究生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传递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日常安全教育、疫情防控知识等信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通过打造研究生特色的校园品牌活动如校内外各基地“研究生文明宿舍”评选活动、研究生“杏林杯”系列篮球赛"模拟多学科病例讨论(MDT)”学习实践活动等,持续培育优良学风,提升育人效果。多次优化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形成了“德育为先,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切实引导广大研究生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二)坚持服务社会需求导向,优化创新凸显办学定位

十年来,我校研究生教育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面对“健康中国”“健康山西”建设目标,凸显学科优势,持续完善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1.强化学科优势,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学校临床医学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331工程”优势特色学科,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强化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健康山西”发展战略,增强我省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能力、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水平。为进一步缓解我省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迫切需求及基层医疗机构中高层次人才紧缺问题,我校利用护理学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重点扶持学科以及药学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的优势基础,举全校之力,成功获批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临床医学、护理、药学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将在未来助推地区大健康产业链的形成,对提升我省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培养特点。学校立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在完善“校院联合”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与9所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立了“共同培养、合作共赢”的机制,实现了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并轨。研究生接受学校与住培基地的双重管理,确保产学研有机融合。临床医学研究生以实现“四证合一”为途径,进一步突出“应用型”特点,即: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衔接、学业考核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学位授予与执业医师资格取得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紧密衔接;强化临床实践环节、过程考核环节和人文教育环节。对研究生授予学位要求在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基础上,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实现“四证合一”。

3.完善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听取行业主管部门、培养基地、用人单位的意见,以强化临床能力为主线,完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为突出研究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临床能力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临床实践时间33个月。同时,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在原来6个模块课程的基础上,对照《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结合专业特点,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优化整合,丰富选修课程资源,增加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对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满足学位授予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采取提前1个月开学,各住培基地每月两个半天集中授课等方式,将专业课程教学融入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各阶段。注重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至今,获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41项。

(三)坚持提高质量核心任务,多措并举提升培养质量

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坚守质量生命线,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整体上显著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切实增强。

1.提升社会影响力,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巩固发展优势,持续扩大区域社会影响力,以获批硕单为契机,加大学校培养优势和支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持续吸引优质生源报考。2013年自首批招录和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录取人数从20人增长至现在的202人,近三年一志愿录取率从11%上升至现在的52%,生源地从全省周边地区扩展至遍布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调剂划档分数线逐年提升,生源质量实现稳中有升。

2.强化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强调多措并举,保证课程教学。研究生课程是区别于社会规培生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定了《长治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办法》等制度,坚持领导和督导随堂听课与测评,定期召开教学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和研究生座谈会,及时反馈信息,确保课程教学质量。二是狠抓关键环节,强化实践教学。按照《山西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各专业培训标准细则的要求,严格执行出科考核、年度考核、结业综合考核,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三是注重过程管理,严格论文标准。学位论文全过程质量监控,从选题论证、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评阅、相似性检测、预答辩直到正式答辩,所有环节均设具体标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3.完善评价机制,提升科研能力。以学位论文撰写为抓手,提升临床科研能力,制定了《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6项制度。选题要求从临床实际出发,紧密结合临床需求,体现临床医学特点,具有科学性与实用性。在大量阅读本专业国内外文献资料基础上,撰写1篇文献综述,确定研究内容。学位论文体现研究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循证医学等临床医学科学研究方法。通过完成学位论文,培养研究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科研能力。学校筹资60万元设立“王立东奖学金”,用于奖励在科学研究中表现突出的研究生。2018年至今,研究生获批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36项,在科技核心及以上级别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5篇,其中SCI/EI收录42篇,著作3部,专利1项,获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研究生科研能力逐步提升。

(四)坚持追求卓越目标要求,对标一流推动改革发展

学校以申硕为抓手,对标学校高质量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目标要求,实现我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各项工作有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

1.健全培养管理体系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校内专家、行业主管、用人单位等多方参与的专家团队、学位评定委员会,对研究生教育和学位授权开展调查研究和监督指导;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处、研究生党总支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二是修订制定《长治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保密工作实施细则》《长治医学院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长治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30项,形成研究生教育招生、培养、毕业各环节闭环管理。三是建立了研究生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王立东科研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研究生“三助一辅”等完善的奖助贷体系,按国家计划评定发放国家奖学金2万元/年/生,学业奖学金覆盖面达70%,筹集社会资金设立“王立东科研奖学金”奖励科研成果突出研究生1万元/年/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100%。各培养基地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研究生300~2000元/月生活补助。

2.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突出“专硕”特点。先后与附属和平医院、附属和济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晋城大医院、晋城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中心医院等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和运城市中心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等4所教学医院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培养基地总编制床位15400张,涵盖25个专业基地,医院管理机构与制度健全、师资队伍优良、教学设施完善,各专业基地病种资源丰富,其中,附属和平医院为山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山西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能充分满足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标准的各项要求,保障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组建优秀导师团队。修订制定《长治医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建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综合评价体系”,实现评聘分离、择优上岗,从校本部、各培养基地、校友、行业中遴选专职导师和实践基地兼职导师。发展至今,学校组建了一支学历较高、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导师队伍。现有研究生导师560人,校内导师286人,校外兼职导师274人,在外校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7名,外校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20名。组织导师赴高水平院校学习培训240余人次,邀请多名国内外知名医学教育专家来校专题讲座,持续更新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强化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升研究生带教能力。同时,健全了导师评聘分离制度、导师评价机制、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制度等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十年砥砺奋进,十年铸就辉煌!研究生教育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坚强领导,在于校党委、校行政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研究生教育战线的共同努力。



二、存在   的问题


回顾十年来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虽然学校的改革建设与发展成效显著,并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与国内同类型院校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科建设总体水平较低,突出表现为学科整体实力不强,优势特色不明显;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短缺;科研水平、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学科结构和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结构都无法满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一志愿达线率低。

三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还不够突出,导师的对外交流、培训和考核制度不够完善,研究生导师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有待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体制及机制仍不完善,管理人员的数量、素质及业务能力等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工作思路
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四为”方针、坚持“四个面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工作主线,全力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到2025年,初步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过硬、服务支撑能力坚实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特色鲜明、具有显著支撑能力的区域研究生教育高地,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医学、理学、工学三大学科门类,力争通过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审核。
为落实总体目标,我们提出“1234”的重点任务,即“一个提升,两个优化,三大建设,四项完善”的10项具体任务:


(一)一个提升

全面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突出党建工作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引领作用,突出党建工作在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作用,突出党建工作在落实人才强国、人才强校战略中的助推作用。下一步,研究生实行研究生处、二级院系两级管理模式,双管齐下压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二级院系、培养基地、实验室等设立研究生党支部,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创新方式方法落实好研究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注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创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研究生党员标兵”,激发研究生学习先进、创先争优的内在动力,展示新时代长医研究生的良好风貌。

(二)两个优化

一是优化学科结构与布局。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建设的规律及时调整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临床医学、护理学和药学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特色学科,力争将护理学、药学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建设成为省级重点扶持学科,继续培育建设3个左右的校级重点学科。围绕地方高发病及老年病,重点建设2个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群。

二是优化扩充学位授权点数量和研究生教育规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发展现状,在现有临床医学、护理、药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基础上,争取新增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结合学校人才培养基础与条件,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到2025年研究生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面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

(三)三大建设

一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完善课程设置、健全教学内容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打造精品示范课程10门,建设一批专业学位案例库,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与实践大赛,不断创新和丰富培养手段。

二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选聘的第一标准,在导师聘任、考核和招生计划分配中,对师德失范的导师,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情节较重者,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建立导师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项目情况等,构建多维度导师评价体系,落实导师第一责任制;成立“导师学院”,形成导师定期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加强导师团队建设;完善导师考核机制,将立德树人、师德师风、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探索学校、行业导师分类评价考核体系。

三是“四位一体”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坚持“四为”方针,以研究生人才培养为中心,建设学校、院系、导师、学生“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院系、导师形成合力,完善学校监管责任、院系主体责任和导师第一责任的责任落实体系,持续提升研究生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健康中国”“健康山西”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四)四项完善

一是完善研究生招生制度。招生计划向国家急需紧缺专业、关键学科领域、省级科研平台或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专业倾斜;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在硕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考试招生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导师予以一定限制;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吸引优质生源,强化研究生招生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建立健全更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考核选拔体系。

二是完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山西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加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携手实践基地、重点实验室等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联盟,拓宽研究生培养培育渠道;吸纳行业主管部门、培养基地、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质量监控;强化与职业相关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遴选实力雄厚、条件良好的三级甲等医院、大型药厂,共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聘请临床经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优化导师队伍结构,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行全过程指导,形成“校院(企)联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

三是完善学风建设和科学道德教育机制。建立健全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在加强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规范和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健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学术失范行为的查处力度,培养研究生科学道德,加强自身学风建设。

四是完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完善质量控制和保障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盲审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按照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细化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同时强化外部质量监督,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培养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进一步强化学位点对培养制度执行的评价诊断;除了参与教育部门论文抽检,学校定期开展学位论文校内抽检,并不断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踏上新征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相比,与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相比,与学校高质量教育的目标相比,我校研究生教育还有巨大的努力空间。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知重负重,奋力前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扎实构建具备长医特色的研究生教育新体系,不断开创研究生教育事业新局面,努力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医科院校作出更大贡献。